当前位置:首页 >> 普法宣传
扫黑除恶丨《反有组织犯罪法》守护平安家园的坚实盾牌
时间:2025-09-01 16:04:42  来源:管理员  浏览数:
图片


图片

守护平安家园的坚实盾牌

《反有组织犯罪法》

图片
图片


有组织犯罪,如同潜藏在社会肌理中的毒瘤,不仅侵害公民合法权益,更破坏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。2022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》,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,也为每一位公民的平安生活筑起了一道“防护墙”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部法律,共同筑牢抵御有组织犯罪的社会防线。

一、明确“有组织犯罪”边界,认清身边的“隐形威胁”

《反有组织犯罪法》对“有组织犯罪”“恶势力组织”“软暴力”等关键概念作出清晰界定,让群众能精准识别身边的违法犯罪苗头:


有组织犯罪:

指组织、领导、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,以及黑社会性质组织、恶势力组织实施的犯罪。其中,黑社会性质组织需具备“组织性、经济性、暴力性、腐蚀性”四大特征,如长期控制某一行业、通过暴力手段垄断经营、拉拢腐蚀公职人员等。

恶势力组织:

指经常纠集在一起,以暴力、威胁或其他手段,在一定区域或行业内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,为非作恶、欺压百姓,造成较恶劣社会影响,但尚未形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组织。例如,在社区内多次实施敲诈勒索、寻衅滋事的团伙。

软暴力:

包括滋扰、纠缠、哄闹、聚众造势等非暴力手段,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、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,或影响、限制人身自由、危及人身财产安全,影响正常生活、工作、生产、经营的违法犯罪手段。 


二、法律“组合拳”:打击、预防、保护三位一体 

《反有组织犯罪法》从打击犯罪、源头预防到权益保护,构建了全链条治理体系,为群众安全感“加码”:


1.严惩犯罪,斩断利益链

法律明确对有组织犯罪的组织者、领导者和骨干成员依法从重处罚,可附加剥夺政治权利、没收财产等;对犯罪所得及其孳息依法追缴、没收,坚决摧毁其经济基础。同时,深挖“保护伞”,对包庇、纵容有组织犯罪的公职人员依法严惩,实现“打伞破网”同步推进。

2.源头防范,织密社会网

法律明确政府、部门、企业、学校等主体的预防责任:街道、社区需常态化排查涉黑涉恶线索;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,防范校园欺凌背后的恶势力渗透;市场监管部门需规范行业秩序,打击强买强卖、垄断经营等行为,从源头遏制有组织犯罪滋生土壤。

3.强化保护,筑牢安全网

针对被害人、证人可能面临的报复风险,法律设立专门保护机制,包括不公开个人信息、禁止接触、变更住所和姓名、提供临时庇护等。同时,明确对因举报、控告而遭受打击报复的人员,有关部门应及时介入保护,让群众“敢举报、无顾虑”。


三、公民的责任与权利:共建共治,守护家园

反有组织犯罪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参与,法律既赋予我们权利,也明确了应尽的义务:


1.履行义务,不踩法律红线

不得组织、领导、参加有组织犯罪活动;不得为有组织犯罪提供资金、场地、交通等帮助;不得包庇、纵容有组织犯罪,或阻碍有关部门依法办案。配合调查时,需如实提供证据和信息,不得隐瞒或作虚假陈述。 

2.行使权利,主动参与治理

对有组织犯罪行为有举报、控告的权利,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处理并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。举报线索经查证属实的,可获得奖励;若因举报遭受报复,有权向公安机关、检察机关等申请保护。 


四、举报渠道畅通,让黑恶势力无处遁形


发现有组织犯罪线索,可通过以下渠道举报 

-全国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(12337平台,可通过官网、手机APP或微信公众号登录);

-当地公安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办公室公布的举报电话、邮箱或信箱;

-拨打110报警电话,直接向公安机关反映线索。

每一条线索都可能成为打击犯罪的关键,您的一次举报,或许就能守护一片安宁。

《反有组织犯罪法》是全民共同的“平安保障”,唯有全社会形成“人人知晓、人人参与、人人监督”的氛围,才能让黑恶势力无所遁形。让我们携手行动,主动学习法律知识,积极举报违法线索,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平安与和谐,让每个家庭都能在阳光下安稳生活。

地址: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望江北路东湖公园对面

Copyright©rcjc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

粤公网安备 44520202000440号

粤ICP备2022065761号